現在飲食選擇多,外送服務又發達,只要拿起手機訂餐,或直接走到街上的餐廳或便利商店,馬上能夠解決一餐。然而,許多城市一半以上的剩食問題,是在零售和消費的過程中產生的。例如:人們將食物只吃了一半就丟掉、或是忘記冰箱裡囤積已久的蔬菜,直到發現已經壞掉了,又去採買新的,周而復始。
糧食供應鏈中的每個步驟,都有可能出現食材耗損;但在現代化國家,造成餐桌上浪費的原因,更多的是源自於人們的態度。
有一群都市耕種者,將食物生產過程帶到城市中,希望改變都市人們對食物的思維,並重建人和食物之間的聯繫。都市耕種運動不只是一時的時尚,更觸及一連串的食物浪費問題。
都市菜園
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的報告指出:在發達國家,造成消費層面的食物浪費的最重要原因之一,或許是人們能夠承受食物浪費的經濟後果。當食物隨手可得,人們便不會深究太多它們從何而來,也不會加以珍惜食物。另一個潛在危機,可能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,對食物浪費問題感到冷感。
食物生產過程中所需的勞力和資源,已經超出一般人認知和想像,例如種植馬鈴薯需要120天、灌溉一公斤蘋果需要822公升的用水量。
要怎麼教育民眾獲得這類知識,是香港社會企業「雲耕一族」(Rooftop Republic)在做的事,將農場帶到城市當中,將耕種普及化。
自2015年起,雲耕一族協助不同機構將辦公大樓的頂樓平台重新設計,可以經營農場,讓都市人有機會接觸食物生長的過程。
在新加坡從事都市種植的Edible Garden City也是有類似的使命,他們從2012年起在學校、商場和辦公大廈建立農園。雲耕一族與 Edible Garden City,都是星展基金會社會企業獎勵金的得主。
另外,「在家耕種」也是正在新加坡發酵的風潮。許多網路都市耕種的團體如雨後春筍般出現,成員有初學者,也有資深園藝者。透過種植的過程,用自己雙手生產食物。有了自己種植蔬菜的經驗,能減少食物浪費,也減少到超市採購的次數,也影響了家人。自從自己種植開始,在家耕種者都更留心自己所產生的垃圾,並開始利用廚餘堆肥,就成為下一棵植物的肥料。
糧食本土化
都市耕種不只改變城市人對待食物的方式,都市耕種提供「另類食物供應鏈」,能夠減少困擾全球的食物浪費。
香港和新加坡90%食物來自進口。糧食從種植場、生產、運輸到儲存,漫長的供應鏈中,每一步都會造成糧食損耗和浪費,縮短供應鏈,或許是一個可行的辦法。
部分深受新加坡人熱愛的蔬菜,如菜心、白菜和芥蘭,並不適合新加坡的氣候。相反的,馬尼菜、帝皇烏藍和貓鬚草一類的香草,則十分適合當地生長。重新關注這些被遺忘的當地品種,或許是減少對進口蔬菜依賴的辦法之一。
與其種一棵觀賞性樹木,或許可以種一棵會生產食物的樹。新加坡現在已擁有超過1,600個社區園圃,社區農莊或許可以成為超市和街市的食物供應來源。
雲耕一族已將65個天台空間改造為合計7萬平方公尺的農莊,並與酒店和餐廳等客戶合作。不過,香港潛在的可耕作頂樓平台空間,總面積達600萬平方公尺,相當於香港的農地總和,如果將所有頂樓平台均改造成為農場,將可以令香港生產的農作物數量翻倍。
為了令更多人參與都市耕種,培育更多這方面的人才,在星展基金會的支持下,雲耕學院於2019年成立,為初學及專業耕者提供一系列的培訓課程。
消費者與土地的連結
但並非所有人都可以在家耕種。台灣有一個社會企業「直接跟農夫買」則另闢蹊徑,透過讓消費者體驗農夫的付出,重新建立他們與糧食供應的關係。
在「直接跟農夫買」的網購平台,消費者能夠「領養」一塊地,並即時觀看農夫如何在不同的情況下種植和收割作物。
直接跟農夫買的發起人金欣儀(小金)說,當消費者親眼看到的時候,會更加明白箇中的難處,然後就會更加珍惜眼前的食物,因此當他們選擇食物時,就不會只挑完美的梨子,或是紅通通的蘋果。
同時,直接跟農夫買網站上亦提供種植者的相關資料,令消費者能夠了解所購買的農作物背後的更多故事。
直接跟農夫買甚至希望教育消費者,他們手中的蔬果的每個部分,從頭到皮,都可以食用。小金舉例說,用火龍果皮或玉米鬚炒蛋非常美味,將這些花了數以月計時間種植出來的食物,把效用發揮到最大,更能減少廚餘,做到零剩食。
直接跟農夫買在去年曾推出一種食物箱,裡面全是看上去不太美觀的東西,並得到星展銀行的大力支持,購入很多個食物箱。
你我作為消費者,同樣可以身體力行,支持這些致力減少食物浪費的企業,只購買需要的食材分量,以及改掉將外表損壞、或食用期限將近的食物丟棄的習慣。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出一份力,做出改變。
以上內容由CNA Insider與星展聯合製作。
資料來源:
https://www.channelnewsasia.com/news/cnainsider/singapore-hong-kong-urban-farming-stop-food-waste-1439011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