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孟買和雅加達,便因為新加坡於防疫期間實行「阻斷措施」,造成進口食品需求量下降,令雞蛋分銷商供應過剩。一位商人更是因此,需要將貨倉中多達廿五萬隻變壞了的雞蛋丟棄。然而放眼全球,同時間亦有很多雞蛋被搗碎,蔬菜和水果被毀,牛奶被傾倒。
值得留意是,新加坡在全球糧食安全指數中排首名位置,所以這是一件特殊例子。但就算對於那些長期與飢餓、營養不良和貧困戰鬥的國家來說,他們亦面對著同一個問題,每天因為全球食品供應鏈出現了重大缺陷而導致食物的浪費,甚至在新型冠狀病毒爆發前,已經頻頻發生了。
如在亞洲地區,食物從收割、處理、儲存等過程中,損失多達 40% 數量。它們根本就沒有被送到商店,但這卻是印度每天都正在發生的事情。印度營養不良兒童之多,佔上全球三分之一,諷刺的是,據印度當局估計,他們每年在總產量中,共損失近 6,000 萬噸穀物、水果和蔬菜。
食品保鮮公司 S4S Technologies 三十四歲行政總裁Vaibhav Tidke 表示:「這意味著如果我們能夠挽救這些損失,印度每個家庭,每星期都可以獲得到五公斤水果和蔬菜。」另一邊廂,Udayana 大學教授 I Made Supartha Utama 指出,而印尼,作為新加坡的主要食品進口合作夥伴國家之一,亦基於供應鏈效率問題,其食物損失比率同樣高達 40%。
立即觀看:為什麼在供應鏈上浪費了那麼多的食物
正如 CNA Insider 調查發現,要在這些國家或地區將新鮮農產品帶到消費者手上,實在是場逆境戰。可幸是我們也有相關解決方案,而在阻止食物浪費的過程中,亦可能對農民有所幫助。
雨季降臨
印度食品供應鏈所面臨其中一個最大的問題,就是該國天氣十分不穩定。洋蔥批發商 Abdul Rahman Shaikh 指出,在 2019 年就碰上了「大雨季」。但這絕不是一個罕見的情況,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貿易商,便在最近的雨季中,損失了蔬菜的供貨。
然而印度更是特別嚴重,因農民沒有適當的存儲設施,有時他們甚至只將農產品放在馬路上曬乾。及至整個印度農村地區前往市場的漫長路途,又或在配送和批發中心,都沒有足夠基本相應設施,例如雪櫃。
「先拿馬鈴薯來作例子,如果讓它觸到水分,兩至三天後就會腐爛,大大縮短了農產品的保質期。」孟買洋蔥和馬鈴薯批發商 Sanjeev Maniyal 分享說道。「通常在當日廿四小時內,就必須將之出售。因為這裡的電費昂貴,故我們不建議將其保存於冷藏室,又或甚是儲藏室。」
到最後,以數噸計的產品,尤其是洋蔥等主食,也難逃腐爛厄運。「庫存經常變壞而無法使用,只能別無選擇地把它們扔掉。」Abdul Rahman 無奈說道。
Institut Pertanian Bogor(IPB)大學教授 Muhammad Firdaus 補充,印尼在雨季所損失的食物,也增加了 10% 至 20%:「農民只採用很差的包裝,所以在下雨天根本不能為水果和穀物提供保護。」
隨著氣候變化問題加劇,越來越多國家面臨著更多反常天氣的威脅。
「社會科學」應用案例
但是,如果有方法能預防收成後隨即造成的糧食損失呢?
這個問題激發了孟買七個大學朋友,在 2013 年成立了一間名為 S4S(Science for Society)Technologies 的社會企業,並成功研究出「太陽能傳導脫水器」,為食品變質問題,提供了一個既簡單又快捷的解決方案。
「我們在極易腐爛的食品中去除水分,令它們在不使用任何化學藥物之情況下,將保質期足足延長了一整年。」現年三十七歲的聯合創辦人 Tushar Gaware 說道,S4S 從農民那裡購得洋蔥、薑黃、薑、大蒜和馬鈴薯等各種農產品後,便送往附近村莊進行「脫水」加工。此項專利技術,也令他們獲聯合國頒發嘉許獎項。
「我們向農民提出建議,先抽起一些在物流過程中,容易受到損壞而浪費的食品,再交給我們進行脫水處理,以便他們獲得更高收益。」Tidke 說道。即使是一些中間商拒諸門外的低質農產品,S4S 均欣然接收。
Gaware 強調,S4S 將其乾貨送往印度國家營養研究所進行測試,數據表明,幾乎 90% 至 95%的營養成分均得以保留。「這些乾貨的營養價值和新鮮的沒甚分別。」最後,他們成功將乾果和蔬菜等食物,在設於馬哈拉施特邦的 S4S 工廠,進行分類、分級和包裝,然後出售。Tidke 補充說:「必須包裝妥當,確保沒有水分滲入,才能在整個加工過程中,保持乾貨的新鮮度。」
這產品吸引了逾七百多行業客戶青睞,當中包括雀巢、印度鐵路、酒店和餐廳等遍及全國。對於孟買的餐館老闆 Naresh Shetty 來說,他不再要像過去般,白白浪費訂購來的洋蔥了。「在大多數情況下,洋蔥的根部會完全腐爛,直接影響餐廳收入。」
回想最初,Naresh 也對 S4S 的脫水技術有所懷疑,時常擔心餐廳的老顧客,會投訴肉汁味道變異,但結果當然是他自己過慮了。「我的廚師和員工們品嚐過後,人人都讚不絕口。」
S4S 相信,他們這個成功減少食物浪費的方案,對全球農業也會帶來莫大好處。
及至現在,經 S4S 處理過的食品數量,可用於每天多達一百萬多頓飯餐中,他們更希望在星展基金會的協助下,將業務進一步發展。現年三十三歲的聯合創辦人 Ashwin Pawade 認為:「在印度每個省分,以至其他第三世界國家,也存在著相同問題。由於缺乏加工技術,食品都被白白浪費。」
「巨大的規模,同時也反映出影響世界的巨大潛力。」
逐層拆解多層次問題
印尼是一個在傳統供應鏈中,出現大量糧食流失的國家。在這裡,新鮮的農產品,必須經歷多層轉運,先從農民到鄉村貿易商,再由批發商到分銷商,最後才到零售商手上。沿途亦只得靠人手搬送,以及擠壓進狹窄貨車之中,環境惡劣,可想而知。
「中間商會將六十公斤的水果,裝在一個木箱內。」Firdaus 說:「不難想像,如果要徒手將這六十公斤的水果搬運,人們當然會慢慢撿起,但卻往往會以拋掉的方式把它放下來。」諸如此類的處理不當,不僅會造成損壞,而且延續數天的運輸過程,亦會令食物腐懷機會隨之大增。
農業科技初創企業 TaniHub 集團總裁 Pamitra Wineka 認為:「這是行業運作過於碎片化,大多數人都仍然使用傳統方法,沒有使用冷藏庫。這也說明了,為何中間商總是收取高昂的差價,因同樣地他們也要付出很大成本代價。」而他的解決方案,就是縮短供應鏈。 早在 2016 年,他跟夥伴聯合創辦了 TaniHub,主攻企業對企業,幫助農民透過電子商務平台,出售新鮮農產品。
TaniHub 在爪哇島和峇厘島的萬隆、茂物、泗水、日惹等地,設有五個分銷中心,貨物會直接從農場運到這裡,進行分類,然後再運予客戶。Wineka 說:「我們能夠將貨物盡快運輸開去,客戶收到新鮮蔬菜,我們也不用為食物損耗而補償,浪費亦得以大大減少。」TaniHub 的倉庫配備了不同溫度的冷庫設施,適合冷藏熱帶水果之餘,也可存放需要低至攝氏八度環境的多葉蔬菜。
為提高生產率,公司去年更在東爪哇省瑪瑯市,建立包裝加工中心,利用機器為水果進行清洗、脫水、打蠟和分類等工作。在整個過程中,只需極少人手接觸,大大減去碰壞的機會及處理時間。
「你的雙手會出汗,對嗎?」TaniHub 供應鏈服務部門 TaniSupply 負責人Vincentius Sariyo 認為,這將會破壞商品的品質。「分類相機可以為每個水果,多角度拍攝約三十張照片,以查看瑕疵,如果其外皮有明顯受損,它將被退回,並作重新分類。」接著他們更會幫助農民尋找買家,出售「醜陋」的水果,從而進一步減少食物浪費。
例如食品製造商 Malang Strude ,就沒有根據外皮的光滑度來選擇蘋果。「我們需要新鮮水果,而且必須按時交付。」行政總裁 Budi Sudarmono 如是說。「在與 TaniHub 合作前,我們所產生的廚餘,大約佔 10% 至 15% ,但是現在已經是零。我們收到的是優質的蘋果,它們到來的時候可以立即進行下一步的生產。」
優質蘋果背後的大意義
除此之外,TaniHub 還通過鼓勵農民採用最佳的方法去減少食物損耗就是提升產品質素。「我們告訴他們,如果你將退回的農產品堆積下來,這將變成了你的『不良率』,而最後也只會降低產品的價值。」Sariyo 解釋說道。
如果你將運輸過程分兩次進行,這意味著你可出售更多產品。
然而,面對較長的供應鏈,食物變質,並不是唯一的主要問題。小農幾乎沒有機會與消費者接觸,因此他們根本不知道,要生產多少數量,才能滿足市場需求。像如 Totok Harianto 此等人來說,便很多時因為生產過剩,而導致食物浪費。在年終雨季時,他會發現自己的旦蕉有 40% 至 50% 沒有被市場吸收。
這位四十三歲的農民慨嘆:「被丟棄旦蕉的質量還不錯,這真是浪費。」
Sariyo 還看到一些農民,甚至把他們的收成扔到河裡。Totok Harianto 續說:「他們很沮喪。最後收割所付出的成本,比產品價值更高。」這也解釋了,為甚麼 TaniHub 要透過向農民提供有關市場需求和數量等資訊,從而縮小農民與消費者之間的距離,以便前者早在播種前,便已有著詳細計劃。
事實證明,農民跟 Sariyo 合作之後,就大大減少 95% 以上的食物損失或浪費。而 Harianto 亦看到供過於求的情況急劇銳減,並感謝已經與 30,000 多名小農戶建立了夥伴關係的 TaniHub,成功發揮協補作用。由於 TaniHub 提供了明確的市場需求信息,故他最近還同意發展「Honi 菠蘿」新品種種植計劃,希望籍此賺取更高利潤。
來自新加坡的高科技解決方案
由以上兩個例子可見,不論是防止食品迅速變質的創新技術,又或是將供應鏈長度縮短,均能夠在減少食物浪費上,起明顯功效。然而我們不僅可以在擁有龐大農業部門的國家中,找到解決方案,連新加坡這樣的國家,也能夠做到同樣結果。
例如新加坡及麻省理工學院研究與技術聯盟的科學家,便正從蠶繭中提取蠶絲,並將其製作成防水可食用塗層,阻止食物腐爛。「它的外層非常薄,而且是透明的,最重要是能夠將微生物拒之門外。」來自麻省理工學院及其新加坡研究企業的 Benedetto Marelli 解釋:「這效力會持續到將其洗掉,又或吃掉食物為止。」
據助理教授說,它在牛油果、櫻桃、魚塊、芒果、肉類和翠肉瓜上,都有很好的效能。「我們從早期實驗中,就知道它亦可應用於草莓、香蕉,以至綠葉蔬菜上。」他補充說:「如食品運送過程沒有任何冷藏設備,只可依靠人手運輸,又或當食品暴露在惡劣的天氣時,這項技術便即時大派用場。」
然而他的團隊,並不是唯一一個,思考著食品在供應鏈中,如何減少浪費損失的人。
新加坡國立大學(NUS)的另一組科學家,也開發了一種由菠蘿葉所製成的,低成本氣凝膠。若配合活性炭粉同時使用,它可令食物延遲腐爛至少兩週。國大副教授 Duong Hai Minh 亦指出:「這適用於在運輸過程中,保存蔬菜和水果新鮮度。」
除了這類型的技術,消費者和食品飲料企業還可以透過購買當地農產品來提供幫助。並在可能的情況下,直接從農民,又或有實際行動支持他們的組織(例如星展基金會的資助獲獎者TaniHub和S4S)採購農產品。
但要改變食品行業生態,並發展得更好,看來還有一條很長的路要走。